据知名足球记者马德兴透露,亚洲足球联合会(AFC)正倾向于由沙特阿拉伯连续承办2025年和2027年两届亚少赛(U17亚洲杯),这一动向引发了亚洲足球界的广泛关注,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足协曾于2022年计划让西安申办2025年亚少赛,但因多种因素未能推进,最终选择退出竞争,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足球在国际赛事申办中的战略调整与挑战。
沙特连续承办的背景与优势
沙特阿拉伯近年来在体育赛事承办上展现出强劲野心,从举办西班牙超级杯、意大利超级杯等俱乐部赛事,到成功申办2027年亚洲杯和2034年世界杯,沙特正通过“体育外交”提升其国际影响力,亚少赛作为亚洲青少年足球的最高级别赛事,虽商业价值有限,但却是培育未来球星和推动足球发展的重要平台,沙特此次若成功连续承办,将进一步完善其青少年足球体系,并为2027年亚洲杯积累运营经验。
AFC的倾向性选择基于沙特的硬件设施、资金投入和承办经验,沙特拥有多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球场和训练基地,且政府愿意提供高额补贴以覆盖赛事成本,沙特在2023年成功举办了U17世界杯,其组织能力得到了国际足联的认可,这种连续性承办也有助于赛事品牌的稳定性,避免因频繁更换主办地而导致的运营波动。
中国足协的申办计划与退出原因
中国足协曾于2022年初步计划让西安申办2025年亚少赛,西安作为中国足球的重要城市,拥有丰富的赛事承办经验,如2019年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和多次国际友谊赛,其硬件设施包括可容纳5万人的陕西省体育场,以及完善的交通和住宿配套,中国足协的初衷是通过举办国际赛事,推动国内青少年足球发展,并提升中国足球在亚洲的话语权。
这一计划最终未能推进,主要原因包括:
- 战略重心转移:中国足协近年来将资源集中于职业联赛改革和国家队建设,青少年赛事申办的优先级较低,2023年亚洲杯因疫情易地后,中国足协对大型赛事的申办采取了更谨慎的态度。
- 经济与运营成本:承办国际赛事需投入大量资金,包括场地升级、安保和宣传费用,在当前中国足球经济环境下,足协更倾向于将资源用于青训本体而非赛事运营。
- 国际竞争压力:沙特的强势介入和中国足球国际形象的波动(如反腐风暴和战绩下滑)也影响了申办竞争力,AFC更倾向于选择政治和经济稳定性更高的地区。
亚洲青少年足球的格局变化
沙特的连续承办可能进一步改变亚洲青少年足球的格局,西亚地区已在近年来的青少年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,如卡塔尔、伊拉克和沙特均曾在U17亚洲杯中夺冠,东亚地区如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则面临竞争压力,日本和韩国虽青训体系成熟,但较少主动申办赛事,而中国足球的青训产出仍不稳定。
这种格局变化也反映了亚洲足球的资源分配趋势,石油经济国家通过资金投入快速提升足球水平,而传统东亚强国则依赖体系化青训,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失去赛事承办机会虽为短期挫折,但也提醒需加强青训本体建设,而非仅依赖赛事平台。
对中国足球的启示
中国足协的申办未果并非全无意义,它暴露了中国足球在国际赛事申办中的短板:战略缺乏连续性、经济支持不足以及国际公关能力的欠缺,相比之下,沙特的“举国体制”模式为其赢得了更多国际机会。
中国足球需从以下方面调整:
- 长期战略规划:将赛事申办与青训发展结合,避免临时性决策,可优先申办U20亚洲杯等更适合中国年龄段的赛事。
- 经济模式创新: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赛事运营,降低政府负担,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市场,可通过商业开发弥补成本。
- 国际协作加强:通过AFC等平台提升话语权,同时与沙特等国家建立合作,学习赛事承办经验。
沙特的崛起和中国足协的退出,是亚洲足球动态平衡的一个缩影,赛事承办不仅是体育竞赛,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,中国足球需在青训、联赛和国际参与中寻找更可持续的路径,而西安的未竟之梦,或将成为未来重新出发的起点。